一撮黃瓜絲
□ 雒曉利
晚上廚房收拾時,看到一只碗里剩下一撮黃瓜絲,盡管不多也還有一些,從洗碗的角度應當?shù)沟魣D個“案結事了”,從節(jié)約的習慣想倒掉是浪費,留下來還有食用價值,猶豫當中還是留了下來。第二天早上,給自己煮了一碗湯面,下意識地要將黃瓜絲作為佐料,以實現(xiàn)昨夜之簡單設想,不料黃瓜絲已呈干蔫狀緊緊貼在碗上,顯然無法食用,遂自然而然將其倒掉。
從形式上看,留存黃瓜絲之舉是一場徒勞,勞頓盡管不大但最終結果可稱得上是典型的多此一舉。然而稍稍多動了一番腦筋,仔細一想,昨晚倒掉與第二天倒掉終歸不同。昨晚倒掉明顯有浪費之嫌,對于因小因少浪費食物的心理是一種縱容,對節(jié)約糧食的習慣也有略微的傷害,而今天則不同,那是把不能食用的、該倒掉的倒掉,屬于順水推舟,不需要勉為其難。這當中有一個時間段,這一段時間的過度竟然完成了兩個適時的舉動,是現(xiàn)實生活中常規(guī)簡單行為的理性考量,其中頗有哲學思維的意味。
由此我把思想的空間拓展了一些,多聯(lián)想了一些事物。
接著黃瓜絲續(xù)談瓜的話題。瓜熟蒂落,人所共知。瓜熟的標志是,瓜對瓜藤的養(yǎng)分吸收達到了最大化,讓瓜的果實達到了最圓滿、最成熟的狀態(tài),當此時,瓜蒂不需要生拉硬扯,只需要輕輕一扳便摘了下來,對于瓜、瓜蒂、瓜藤都恰到好處,成熟之瓜吃起來明顯爽口,保存的時間也明顯會長一些。否則,瓜未熟將其硬生生摘下,本該吸收的養(yǎng)分沒有吸收,本能成長的更大些更豐滿些而失去機會,對瓜的生態(tài)是一種破壞。固然,人有隨意摘取的權利,但不按生長規(guī)律做事成果的損失自然免不了,還會留下笑柄成為反面案例和教材。
武則天歸政李唐皇權是神龍政變完成的,政變以溫和的方式進行,除了誅殺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、張昌宗同黨,沒有效仿以往政變血腥屠戮,政變整體上只是皇權的傳遞而沒有引起宮廷內亂和國家動蕩,對國家和人民都免除了政變之難。政變選擇在了晚年武則天生病之時,男寵張昌宗、張易之兄弟插手朝政、禍及李唐皇脈和朝廷重臣之時,選擇了對抗力量薄弱、同盟力量明顯占有優(yōu)勢的時機起事,使政變順利完成。比如在武則天強勢之時硬拼硬對抗爭奪,涂炭百姓、傷及國家自是不可避免,以當時形勢判斷成功的勝算極小,抗爭中《討武公式檄》倒是引人注目。這樣看來,李唐與武周的江山之爭應是選擇了一個恰到好處的時機完成的,時機決定了勝負,還將勝利的利益最大化。
從一撮黃瓜絲的留存與倒掉,再到瓜熟蒂落,再到神龍政變,事有大有小,時有長有短,但道理并不復雜,該在何時進行的事最好在何時進行,把握“該”與“不該”,無非順其自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