呂梁面食
□ 葉辛
革命老區(qū)呂梁山,我去過多回了。一直想為呂梁山寫下點什么,為呂梁的山山水水、美麗風光記下點我的感受,可最終為啥選擇了面食這個話題呢?
細究起來,還得從青少年時期說起。
上海人普遍不喜歡面食,三年困難時期,25斤、30斤的定糧(每人每個月定量供應的糧食)中,規(guī)定了30%、40%必須搭配面粉。這就使得主食吃慣了大米的上海家庭,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習慣吃面食。
于是乎,普普通通的上海家庭,開始紛紛學起了做饅頭、蒸包子、包水餃、煎餅子——有餡的餅子、無餡的薄餅……千家萬戶,各出奇招,相互學習,示范指點:不放油怎么烙好餅子,放蔥花的花卷該如何蒸,自己做面條該注意哪些細節(jié)。幾年工夫,吃面食逐漸成了上海人生活的一部分。后來不規(guī)定非要搭配面粉了,然而隔不多久,上海家庭也會專門做一頓餛飩、面條當飯。正處于生長發(fā)育期的我,就是在那幾年中喜歡上面食的。
第一次走進呂梁,我不是沖著面食去的,我不知道呂梁山里有那么多的面食種類。我是沖著小米去的。從小接受革命傳統(tǒng)教育,有一句話始終牢牢地記在心頭:八路軍用小米加步槍抗擊日本鬼子,解放軍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幾百萬國民黨軍隊。我心中一直存在個想法,這小米一定有啥神奇之處,吃了它,扛著步槍就能打天下。
山西盛產小米,呂梁盛產小米。紅軍東渡黃河時,有一個任務是籌糧,找的也是小米。
可等我走進呂梁時,這里已經以面食為主,少見小米了,只在每天早餐時,能吃到去了北方都能吃上的小米粥。
于是,我打聽呂梁最好的小米是哪種。呂梁人告訴我,是汾州香小米,米粒大小均勻適中,色澤金黃透亮,然后找來一包讓我看。我抓在手里,果然光滑細柔。呂梁人還說,煮出飯來,綿甜噴香,黏糊性強。
我信,接著問:“我們的部隊就是吃著它,打下了天下?”
“不,不,不!”呂梁人糾正說,這是用當代先進工藝加工出來的,純天然綠色食品。部隊當年吃的,只是普普通通的小米。
我開始明白,小米同樣與時俱進了。而頓頓正餐必吃的面食,更是不重樣?;馃⒙轱?、蔥油畫卷、油炸果子、刀削面、剔尖、扯面、黑溜溜、肉餡餅、素餡餅、炊餅、手搟面、揪片、熗鍋面、褲帶面、莜面栲栳栳……呂梁主人看我每頓飯吃到面食,都要掏出本子來記,終于忍不住對我說:“別記了,別記了,光是這栲栳栳就有好幾種,況且你來這里只住幾天,怎么記得完?”
“那你告訴我,還有哪幾種?”我認真地問。
主人扳著手指道:“莜面角子、苔面羊肉栲栳栳、水晶餃子、錢錢抿尖湯、石頭餅、烤包子、汾陽本地油糕,還有好多好多土豆和面做出的小吃,你都沒記下吧?”
我承認:“沒記?!?/p>
主人哈哈笑道:“呂梁心靈手巧的家庭主婦有這么一句話:一年三百六十五天,頓頓面食不重樣。你能記得全嗎?”
我愕然,沒想到,最最普通的面食,也能在呂梁人的手中變成色彩繽紛、美味可口的精品主食。他們真是把烹飪藝術發(fā)揮到了極致。
從更高的層面上來講,這寬廣的視野、生活的品位、令人瞠目結舌的奇思妙想,不也是中華民族相沿成俗的悠久文化的充分體現(xiàn)嗎?那真值得記下一筆。
轉自《光明日報》(2018年11月02日15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