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,美女免费视频一区,亚洲综合成人专区片,三上交わる体液浓密セックス,国产天堂在线播放,色老大视频,av中文在线天堂

呂梁新聞網(wǎng)首頁  > 首頁  > 文藝

我在西河底上初中

□ 郭新榮

2025年04月20日 09:03:05 來源:呂梁新聞網(wǎng) 編輯:成柏

五十多年前,我進入西河底七年制學校初中部學習?;叵肫鹉嵌吻髮W經(jīng)歷,我仿佛又回到了童真稚嫩的青少年時代,真切體會到“光陰似箭,日月如梭”的時間穿越感。

1974年3月的一天上午,父親擔著我的行李、學習用品和一個小木箱,我跟在后面步行十多華里,來到西河底七年制學校,這是我第一次離家外出上學,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。晚上,住在宿舍里,有的同學想念家人,想的還哭鼻子了。那年我剛滿14歲。

入校報到后,班主任召集我們進教室,宣布了校規(guī)校紀,并指定了班干部,我們就這樣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。

西河底七年制學校位于孝義縣陽泉曲公社西河底村東口。小學與初中是一個校長。這里的校長也是學區(qū)的負責人。當時的校長是王福祺老師。他治學嚴謹,管理有方,把學校管理的井井有條,秩序井然。

進入學校大門,向左拐,上一小坡,是一棟大瓦房,就是我們的教室。再往里走,是一個大操場,操場過去是一排窯洞,是六年級的學生宿舍、班主任辦公室和小學一至三年級的教室。

剛入學時,我們的班主任是侯文金老師,代語文、政治和體育課。

他身材魁梧,上課時,板書標致,寫得一手流利的行楷字,且字體漂亮,遒勁有力。課堂上,他從字、詞、句、段,都給我們分析的清楚明白,最后,寫出段落大意,歸納出主題思想。后來,他還讓我們自己先分析,上課后,抽查,他再分析,說明原因,歸納總結。

4月,清明節(jié)過后,學校組織初中部六、七年級全體師生到兌鎮(zhèn)公社石像村烈士紀念館參觀學習,緬懷烈士抗日英雄事跡。之后的作文課上,侯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作文,題目是《石像村烈士紀念館參觀記》,那時,語文課上剛學習了魯迅的小說《一件小事》,作文的開頭部分,我就運用了魯迅的寫法。講評課上,侯老師還表揚了我的寫法。

侯老師是民辦教師,秋天收學時,不知道什么原因,他就到公社電影隊工作了。

第二學期,來了一位新的班主任叫馬陸生,他是孝義縣大孝堡公社東盤糧村人,身材高大,國字形臉,面帶微笑。他講一口帶有城東區(qū)口音的普通話,以姿勢助說話,生動形象。第一節(jié)動員課就講了一個多小時,他圍繞學習文化知識的重要性、怎樣學習以及實用性,理論聯(lián)系實際,引經(jīng)據(jù)典,深入淺出,同學們聽后很振奮,信心百倍。

副班任是任蘭老師,代數(shù)學、物理。她對學生一視同仁,認真負責。如有學生因病、因事誤了課,她都要叫到辦公室給補課,深得同學們的喜愛。

七年級時,由原七年級的班主任王殿俊老師代我們,所代課目與六年級相同。王老師已教學多年,性格沉穩(wěn)老練,教學管理游刃有余。任蘭老師則加了一門化學課。一個班50多名學生,就這兩個老師,可謂辛苦至極。

當時的課程安排是早自習、早飯。上午,四節(jié)課。第二節(jié)課后,做廣播體操。第四節(jié)課后,午飯。午飯前在有臺階的小四合院內(nèi)集合,以班整隊,安排下午的工作,唱歌、放學。

1974年,批林批孔運動期間,整隊后,安排有學生代表講批林批孔故事,大約20多分鐘。學生們肚里餓得“咕咕”響,可他們的故事講不完就不能吃飯,大家只好忍著,哪有心思聽故事。

下午,上一兩節(jié)課,之后是勞動或自由活動。

晚上,兩節(jié)自習課,寫作業(yè)。晚自習時,經(jīng)常停電,同學們就用小玻璃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燈照明,把大家的鼻孔都熏得黑黑的。

1975年12月,經(jīng)選舉,我和十幾名同學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青團組織。

1976年元旦,《人民日報》發(fā)表了毛澤東主席的兩首詞:《水調(diào)歌頭·重上井岡山》和《念奴嬌·鳥兒問答》,王殿俊老師把詞寫在黑板上,進行講解,并讓我們抄在筆記本上,背誦、默寫,深刻領會這兩首詞的重大意義。

我們上初中時,正值開門辦學時期,參加勞動生產(chǎn)實踐,是一項重要的課程。內(nèi)容有:種校園地、撿核桃、幫助周邊村里收小麥、秋莊稼等。

種試驗田時,王殿俊老師從公社農(nóng)技部門購買回雜交玉米種子,看起來并不飽滿,到秋天收獲時卻結出了又大又飽滿的玉米棒子,使我們看到了雜交種的威力。

還有一項勞動是給學校抬煤炭。春天,要用好幾周的下午,去離學校四五華里的西河底村碾子溝煤窯抬煤炭;秋天,用煤量增大,要用1—2周時間整天停課抬煤炭;冬天,大地封凍,天氣寒冷,學校領導才會與西河底村干部聯(lián)系,用解放牌大卡車運來幾車煤炭,供過冬用。

還有一項令我們頭疼的事情,就是向村里人們借農(nóng)具。如果我們提前知道勞動,星期日就會從家里帶上農(nóng)具。可有時是突然告訴要下午勞動,我們就要去西河底村向人們借農(nóng)具。好在西河底村民風淳厚,村里的人們?nèi)似啡诵院?,樂于助人。每次勞動時,我們總能借到農(nóng)具。只是借一件農(nóng)具,往往要問上三四家人。陌生的人家,我們硬著頭皮,叫人家爺爺、奶奶、大伯、大娘、叔叔、阿姨等,只有借到了農(nóng)具,我們才感覺心里的一塊石頭落了地。用完后,趕快還給人家,以便下次再借。有句話叫:“好借好還,再借不難。”我們就是這句話的踐行者。

那時,我們在學校的生活很艱苦。吃飯,粗糧為主。每人每月交2斤小米,供熬小米稀飯用。早飯,小米稀飯、自帶的熟食(玉米面窩頭、干窩頭片和高粱面食窩窩),午、晚,同樣。小米稀飯是大廚師熬的,熟食則是每人一個碗,放在兩層大蒸籠里餾熱。

上午,上課前,六、七年級輪流,每天派兩個男生和大廚師推著用大汽油桶改制成的拉水車,到西河底村后面的水井上拉水,拉一次需20多分鐘。

夏天,怕食品霉變,學校讓我們3天回家拿一次食品。星期三上午下學后,回去拿。午飯后,即來學校。另外,我們還可以自己交白面,提前報給“灶倌”,午飯時就可以吃上一碗面條了。

那時,我們的課外生活雖然單調(diào),但也覺得很有趣,孩童時期,并沒有什么奢望。

晚上,上完自習課,如果還停電,有時候,我們就可以聽老師講故事,講國內(nèi)外形勢,了解國家大事。

業(yè)余生活就是打乒乓球、籃球;一個月左右,可以看一次電影,那還是公社電影隊輪流逐村放映。待輪到西河底村時,就在學校的操場上放映。自從侯文金老師到了公社電影隊工作,我們看電影好像也有了優(yōu)先權。下午,當電影隊到來時,我們就不用上晚自習了,看后要求寫觀后感。晚飯后,同學們幫著掛白色大幕布,搬桌子、凳子,放映完后,再幫著拿回教室。我也積極參與,享受著其中的快樂。

那時放映的電影有:《渡江偵察記》《創(chuàng)業(yè)》《紅燈記》《智取威虎山》《閃閃的紅星》,以及朝鮮故事片《賣花姑娘》等。每看完一次電影,我們都被故事中的人物、故事情節(jié)感動著、激勵著!那時候,我們喜歡模仿影片中的主人翁朗誦其中的經(jīng)典臺詞,仿佛自己也成為了劇中人。

我們班還組建了文藝宣傳隊,老師們自編自導給我們排練節(jié)目,我操作的樂器是二胡。除在學校的節(jié)日期間演出外,還到西河底村的勞動工地慰問演出,得到了社員們的一致好評。

如今,我已步入花甲之年,但回想起那時的人和事,仿佛就像在腦海里演電影似的,記憶猶新,歷歷在目。我從內(nèi)心深處感恩學校的領導和老師,是他們教給我們文化知識,教給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,培養(yǎng)我們快樂成長。同時,也感恩幫助過我的所有人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