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訪東小景
□ 李怡萍
東小景村是孝義大地一個普通的小山村,山是普通的山,人是普通的人??墒?,東小景村到底不一般,它有其它地方?jīng)]有的歷史,這歷史,是紅色的,革命的,因此,那一段紅色歷史被載入孝義革命事業(yè)的史冊,也打動著每一位來此的人。
武利根先生,東小景村人,我父親幾十年的同事。原東小景村村委書記武利賢先生在世時,連續(xù)幾年,重陽節(jié)舉辦愛老敬老活動,邀請村里七十歲以上老人及在外工作的東小景人士參加。我父親作為武老的好友,曾受邀參加村里的活動。每每談起,父親總是表揚東小景村委活動搞得好,給每一位參加活動的人留下美好印象。
后來一度時期,又聽說武老常住村里,一來陪伴思鄉(xiāng)心切執(zhí)意回村居住的九十多歲的老母親,二來他正在參與村委辦一件大事,一件極其有意義的事。
坐下來聊起,我才知道了這是一個有著紅色革命歷史的村莊。
1945年8月,日寇投降抗戰(zhàn)勝利后,我黨為保衛(wèi)孝義抗戰(zhàn)勝利果實,命調整后的中共孝義縣委和新組建的縣人民政府從太岳根據(jù)地的沁源縣杭村返回孝義,于9月18日進駐東小景村,居住在村民武高義家大院。因東小景村是緊鄰晉西北解放區(qū)的汾孝邊山地區(qū),地理地貌溝壑縱橫,山巒起伏,便于作戰(zhàn)。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,這個村當時有九十余戶人家,參加八路軍、游擊隊、地下黨、農(nóng)會組織的所有人共36人,也就是36個家庭,占全村三分之一的家庭,說明東小景村的革命群眾基礎很雄厚。
從1945年進駐到1947初汾孝戰(zhàn)役撤出,近一年半的時間,面對重重困難,孝義縣委、縣政府帶領孝義縣解放區(qū)人民“掃除敵據(jù)點、摧毀敵編村、擴大解放區(qū)、縮小敵占區(qū)”,深入鄉(xiāng)村,發(fā)動群眾,發(fā)展黨的組織,建立人民政權,試行土地改革,廢除閻錫山政權的“兵農(nóng)合一”暴政。僅憑36個革命干部展開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斗爭,撐起了孝義一片革命的天地。
武老說,這就是共產(chǎn)主義信仰支撐下的不屈不撓無私奉獻的戰(zhàn)爭精神,當年,孝義的革命是紅紅火火的,這樣的火種,燃遍了中國大地。
為了記錄革命史實,激勵后人堅定理想信念、繼承革命傳統(tǒng),經(jīng)孝義市委、市政府批準,在市老區(qū)建設促進會和杜村鄉(xiāng)黨委、政府、東小景“兩委”及市黨史研究室、市規(guī)劃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,“孝義縣人民政府首駐地紀念館”修復工程從2012年7月破土動工,于2013年12月全面竣工,2014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。一年半時間,他集中精力,查詢歷史資料,走訪相關人士,參與了紀念館設計施工、竣工驗收的整個過程。
孝義縣人民政府首駐地紀念館開館后,成為遠近聞名的革命教育基地,武老被任命為紀念館館長。這么多年,他與東小景村的李保旺、武正成、武元書三位老人把紀念館打理得井井有條。因公于私,我與好友維萍、改鋒、香桃多次前往,去得多了,竟與館里三位長輩也結下了深厚的情誼。
每年“七一”前夕、暑假或者國慶期間,總有人會來紀念館參觀學習。敦厚肅穆的紅色大門敞開著,“孝義縣人民政府首駐地紀念館”幾個紅色的大字異常醒目。大門兩邊,是兩幅兩米見方的石雕,刻著革命先輩抗戰(zhàn)圖景。
進入大門,右邊是“天翻地覆慨而慷”的第一展廳,左邊是接待室兼“虎踞龍盤今勝昔”第二展廳。進入第一展廳,迎面看見的是一尊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站著的金色塑像。他身材魁梧,目光深邃。主席身后的紅照壁上,寫著“為人民服務”五個大字。
第一展廳共分為《政權來之不易》《政府的輝煌業(yè)績》《英雄土地今勝昔》三部分內容。用文字、照片、沙盤等形式,對孝義從1926年建黨到1948年全境解放的歷史作了詳細介紹?!墩鄟碇灰住方榻B了孝義革命起航、中共孝義早期黨組織成員、晉西游擊隊誕生、紅軍東征在孝義、鄧小平在孝義、日本侵略者在孝義制造的慘案、沖破黎明前的黑暗等內容。《政府的輝煌業(yè)績》介紹了縣委、縣政府進駐東小景村后設立的地方武裝、軍事機構及領導人名錄,保衛(wèi)解放區(qū)的斗爭、土地改革試點工作、支援汾孝戰(zhàn)役等內容。據(jù)史料記載,汾孝戰(zhàn)役中,縣人民政府在短時間內組織了5000余民兵、民工參戰(zhàn),制作云梯100余副,門板1000余塊,糧食衣物更是不計其數(shù),為汾孝戰(zhàn)役的勝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?!队⑿弁恋亟駝傥簟方榻B了杜村鄉(xiāng)革命歷史、東小景村為革命做過貢獻和犧牲的人員以及今天的東小景村狀況。展廳所記載的,鐫刻的,每個部分都是一幕光輝的歷史,每一段歷史都是無法忘記的先輩們的愛國精神。
上院共有11間窯洞。政府進駐后,這里成為當時縣委、縣政府及公安局、財政科、教育科、司法科的辦公室。每間辦公室都陳列著當時領導的相片和個人簡歷,炕是土炕,鋪的是蘆席,窗戶是木窗,地上擺放著陳舊的桌椅板凳,炕桌上擺放著一盞油燈和黑夜走訪群眾的馬燈。就是在這簡陋的辦公環(huán)境里,先輩們?yōu)榻夥判⒘x全境運籌帷幄,共商大事。
房東屋里的墻壁上掛著一幅由著名版畫藝術家力群先生創(chuàng)作的剪紙作品《織布》,是與東小景剪紙能手石桂英合作而成。這幅作品以勞動人民為主題,人物形象生動,姿態(tài)優(yōu)美,動作嫻熟,曾發(fā)表于當時晉綏解放區(qū)的《人民畫報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雜志。
公安局辦公室的窯洞里,有一個通往全村四面八方的地下通道,一旦有險情,可從地道撤離。西邊廈窯為交通站、貿(mào)易局。交通站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郵政局、電信局。辦公室墻上的公文袋里塞著信件、公文,當時的敵情就是這樣傳遞的。貿(mào)易局作為政府物資儲備庫,承擔著晉綏解放區(qū)群眾的油鹽醬醋、布匹物資、部隊的醫(yī)療軍需等。
上院東南角有一個水井,水量不大,當時井中的水只夠房東生活所用。政府進駐后,用水量增加。為了不增加群眾負擔,縣長楊漢三動員組織政府工作人員去掏井,經(jīng)過幾天的勞作,井挖深了,井底的泉眼找到了。從此,政府和村民都有水吃了,村民親切地稱之為“愛民井”。
第二展廳的墻上掛著西北邊區(qū)難民游擊隊創(chuàng)始人郭芝炳之子郭應龍、郭璜、郭玉林三人贈送的“緬懷先烈革命史績,激勵后人為國奉獻”掛軸和郭芝炳孫子郭永紅書寫的“忠魂一縷縈縈依故土,偉業(yè)光昭日月;正氣無量浩浩滿中華,宏恩星耀河山?!薄跋容呌㈧`宛在,功德偉業(yè)長存?!钡葧ㄗ髌?。這是革命后輩對前輩的懷念和敬仰,也是對國家對歷史的回望和致敬。
每去一次,我們都要默默地在院子里走一遍。面對這樣一個如同故鄉(xiāng)的地方,只要來一次,心就會被感動一次,為這里的人和歷史而深深感動。綠樹濃蔭,青磚灰瓦,紀念館和村莊留在身后。但用不了多久,我們還會帶著虔誠和敬仰的心,再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