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高山上的奇石與異相
□ 馬明高
知道臨縣有一個漢高山,但沒有拜訪過。幾年前,寫一本《大美呂梁》的書,我分為“野呂梁”、“古呂梁”、“藝呂梁”、“物呂梁”和“紅呂梁”五個部分。在“野呂梁”里,寫到了漢高山,“在臨縣玉坪鄉(xiāng)東南部,山峰相連,一峰高過一峰,方圓幾十里,惟漢高山,突兀孤聳,海拔1740米。山高嶺峻,人煙稀少,是一方蠻荒之地,與世隔絕。山頂?shù)匦?,近似長方形,東西寬,中間窄。山為紅石,形似蟒像蛇,猙獰蠕動?!睂懘宋臅r,是翻尋資料,或從網上查看圖片的。只知道,此山“原名滿堂山,因漢高祖智斬巨蟒的傳說而改名‘漢高山’”??墒?,原名為何叫“滿堂山”,不甚了解,只是據(jù)資料以錯訛錯,寫了上面的這句話。
這次拜訪漢高山,十分虔誠而敬畏。所以,一直在認真地聽李林旺先生講解。他講的是臨縣方言,有時候,我也聽不懂。但是,當他講到漢高山的原名“mangTangShan”時,我高度警惕,我一再追問:mang是哪個mang字?他說:蟒蛇的蟒。我又問:Tang是哪個Tang字?他說:躺著睡覺的躺。我站在山上的木亭里,仰望著站在紅赤色巨石上的李先生,點了點頭,說:好。我心里自言自語,這個說法有道理,是蟒躺山。人家蟒蛇在這里躺得好好的,你劉邦路過這里,非要來個“智斬巨蟒”,心中自然要有怨氣抒發(fā)!突然就來了個血染山石。整個山上朝東北的石頭,都像巨蟒小蛇伸出的血紅的頭,或者舌頭信子,紅得奇特,紅得觸目,紅得驚人,仿佛“猙獰蠕動”,令人刻骨銘心。巨蟒的血,不僅染紅了山上的石頭,而且一直流到山下的大禹溝、安業(yè)溝,將這一帶的石頭全都染成紅赤色。
漢高山的石頭,就是如此得奇特。所有山上朝東北的石頭,都是如此得“紅赫”,從下到上,大小不一,皆仰起憤怒的頭,皆紅赫,皆噴脹,讓所有觀者十分震驚。當?shù)厝税堰@些石頭叫做“紅心石”。我卻不喜歡這個叫法。明明是憤怒之火、噴脹之血、怨恨之氣,火燒遍野,血染山石,氣吞山河,怎能是“一顆紅心向著紅太陽”?
山上自然是要有很多廟。漢高山,雖然悠遠,雖然高偉,雖然遠離人煙,但也不能脫俗,有真武廟,高祖廟,光武廟,仙姑廟,龍王廟,千佛殿,觀音廟,還有文昌塔魁星樓。皆為莊重肅穆、巍峨大氣的漢唐風貌。當然,這些廟都是近些年來新修的。過去有沒有這些廟,我們不知道。從以往攀登此山的人們拍攝的照片來看,山頂上倒是有斷磚廢瓦,有殘碑幾通,廢墟狼藉一片。這些殘碑皆為清嘉慶六年重建觀音殿、新建關帝廟,重修漢高山列神廟、正殿真武、漢高禪院等的碑記。李林旺先生說,漢高山的廟,當然也是歷史悠久了,毀了修,修了又毀,毀了再修,到第四次修廟時,他村里就有五個人參與了,其中就有他的大爺爺。他這是第五次修廟的人了。李先生說,他這次修廟的格局和以前大不一樣。因為過去的老人們都說漢高山是面朝東北的雙龍山,山為雙龍頭形狀,所以,他這次修廟就依據(jù)山的特點,都是雙頭門,南北開門。
我當然也發(fā)現(xiàn)了。我驚訝地發(fā)現(xiàn)這里的廟皆有異相,與別的地方的廟宇大不相同,都是南北開門,好多廟是兩個廟共處一樓,神像皆是背對背。譬如一座廟樓里,北面為高祖廟,進了北門,就可直面仰望高大威武的漢高祖劉邦的巨幅塑像。南面為光武廟,進了南門,直面仰望便是高大魁梧的光武帝劉秀的巨幅塑像。從劉秀上溯九代的祖先即高祖劉邦。但是,人家都是皇帝群里一脈相承的劉家帝王。怎能給人家背對背呢?不過,我也不懂這個,暫時按下他們劉家的這個話題。
但是,我倒是喜歡漢高山廟里的這種皇帝背對背的異相邏輯。自從秦王政確立了皇帝制度,從此以后,皇帝就成為中國歷代最高統(tǒng)治者的稱號,沿用了兩千余年,直到1911年,孫中山發(fā)動了辛亥革命,這個稱號才被廢止。其后,孫中山在其所著的《三民主義》中說:“劉邦、項羽是爭什么呢?他們就是爭皇帝。漢唐以來,沒有一朝不是爭皇帝的。中國歷史常是一治一亂,當亂的時候,總是爭皇帝。外國嘗有因宗教而戰(zhàn)、自由而戰(zhàn)的,但是中國幾千年以來,所戰(zhàn)的都是皇帝一個問題。”他的這段話,很形象地告訴我們,為了爭皇帝,中國的歷代統(tǒng)治者改朝換代的時候,都是背對背的,猶如劉邦背對秦王政,奮起造反,與其二代胡亥撕扯,爭奪皇帝這個位子。外族王莽也是與劉家皇族背對背,新政革命,與漢哀帝決裂,爭奪皇帝這個位子。劉秀也是與他們認為的“假皇帝”王莽背對背,反抗革命,爭奪皇帝這個位子。
秦王政在創(chuàng)立皇帝制度的時候,沒有想到后面的情況會還是如此激烈的背對背。他只是認為“王”的稱呼已經與自己的偉大功績不相稱,下令朝廷的文武大臣們趕緊討論研究,為他重新制定一個新的稱號。幾天幾夜里,大臣們翻遍典籍,有天皇、地皇、泰皇之說,煞費苦心地認為泰皇最大。秦王政覺得還不行,你們就不懂朕的苦心?朕的功績已經超越了歷史上的任何帝王,所以堅決不能沿用舊的稱號,而必須制定一個新稱號來體現(xiàn)空前的功績。最后,還是秦王政下令,將自己的稱號定為“皇帝”,并下令廢除“謚法”,自己死后不稱“文帝”、“武帝”,而稱“始皇帝”,自己的繼任者則稱為“二世皇帝”、“三世皇帝”,直至“萬世皇帝”。結果沒想到,自己去世剛剛十年多,皇帝就被劉家奪走。
漢高山的民間傳說里很有意思。蟒蛇起心動意,并不是想要與漢高祖爭奪皇帝,而僅僅是想討個封,一再啟發(fā)漢高祖,蛇大了會變成啥?蟒大了又變成啥?蟒蛇就想討個“蟒大了變成龍”的說法,可是漢高祖自以為只有自己才是“真龍?zhí)熳印?,天下人人物物都想成為“真龍?zhí)熳印?,哪還了得?所以只能說“小蟒變大蟒”。鬧得人蟒大戰(zhàn),血流成河,血染山石。就這蟒蛇還是不讓,一定要等到“平地”之時再戰(zhàn)。果真,數(shù)十年過去,到了漢平帝坐朝廷時,蟒蛇變?yōu)橥趺В谷慌c劉家王朝進行了“偷龍換風”,“王莽篡位”,大獲成功。
可是,中國幾千年來的歷史,從來都是“勝者為王敗者寇”。到了漢平帝時期,三十八歲的王莽已經基本控制了朝政,他熱心于制度改革,他與秦始皇“焚書坑儒”的路線不一樣,而是企圖從儒家典籍諸如《周禮》中尋找路徑,制定和規(guī)劃新的官制,他在王氏作鏡的銘文中曰:“王氏作鏡服四夷,多賀新家人民息。胡虜殄滅天下復,風雨時節(jié)五谷熟。長保二親子孫力,傳告后世樂毋極?!笨上?,王莽的皇帝生涯十五年后也土崩瓦解,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即位,“更始元年”,開啟了東漢的時代。漢高山雖然原來是“蟒躺山”,但歷史上“勝者為王”的是漢高祖和光武帝。一個是“提刀入關憾秦楚,掛犁牧野開漢唐”(高祖廟門對聯(lián));一個是“漢高大業(yè)千秋頌,光武中興四海寧”(光武廟門對聯(lián))。所以,漢高山上就只有高祖廟和光武廟,而恰恰沒有王莽廟。只是有狹小無比的“蟒洞”。李林旺先生講解說,這里黑暗無比,深不見淵,從來沒有一個人敢進過去。倒是這里靈驗得很,這里的洞口,一有潮濕,三天之內,必有大雨。
反正不知道什么原因,李先生指著西面山下的村莊說,在漢高山對面的村莊,不能唱《王莽篡位》之類的戲,一唱就狂風大作,天昏地暗,飛沙走石,而只要一改為其他的戲,立刻就風停地穩(wěn),光天亮日,天下清白。
看來,巨蟒也是嫉恨于人類的戴著有色眼鏡看問題,為何都是私有貪心,爭位皇帝這個位子,他們“勝者為王”了,就立廟建祠,歌功頌德,我們“敗者為寇”了,就踩在腳下,遺臭萬年。站在蟒洞門口,我朝上面望了望,上面果真座落的就是兩神共一樓的高祖廟和光武廟。我定睛看了看蟒洞門口的對聯(lián):“王業(yè)成功傳萬世,莽夫篡位臭千年”,橫批是:“王業(yè)莽成”。我也頭暈腦脹了,鬧不清這幅對聯(lián)究竟講了什么意思。
其實,不管是蛇,還是蟒,還是龍,都跟這四周的山川大地一樣,跟這漢高山上的一磚一木、一花一草一樣,都是世間眾生,萬物齊生,萬物平等。
站在漢高山,我最愜意、最快樂的時候,就是聽到那些廟宇建筑上的風鈴聲。一會兒也叮呤叮呤,清脆無比地響個不停。好??!人站在漢高山上,登高望遠。風,當然來去自由,無形無影,但是,那些鈴聲告訴了我,它的存在無時不在。我朝山下望去,只見四野里,黃土高坡綿延無盡,對面遠處的橫泉水庫,如鏡一般明亮我心。耳旁的風鈴聲,也時時提醒我,世間的事情都是復雜無比的,人必須學會清清醒醒地去思考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