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戰(zhàn)時期的方山游擊隊(一)
1937年“七七”事變后,日寇發(fā)動了全面的侵華戰(zhàn)爭,民族矛盾上升為國內的主要矛盾,山西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的形成有力地促進了抗日救亡運動。1937年10月,犧盟會方山縣分會正式成立,縣犧盟會在曠伏兆、李慶湖等同志的領導下,除進行大量的宣傳發(fā)動工作外,還積極準備收容潰兵,穩(wěn)定社會秩序,成立人民武裝。同年11月,山西省委任趙子毅、胡成魁為方山縣人民武裝自衛(wèi)隊正副總隊長,并委任王貴卿、馮元、郝逢緒為一、二、三區(qū)團長。與此同時,戰(zhàn)地動委會工作組和八路軍一二0師工作組相繼來方山,于同年12月正式成立了方山人民武裝自衛(wèi)隊總隊部??h犧盟會、人民武裝自衛(wèi)隊總隊部在戰(zhàn)地動委會和一二0師工作組的協(xié)助下,在全縣十四個編村組織訓練自衛(wèi)隊。凡年在十八到四十五歲的青壯年,思想進步,有抗日熱情的一般都編入自衛(wèi)隊。每個編村大都有百余人參加,較大編村如峪口、郝家莊參加訓練的達二百余人。以村訓練四十天后,大約于1938年1月每個編村分別選拔出八到十人,參加縣犧盟干部訓練班(也稱犧盟游擊隊),全縣犧盟干部訓練班約五十余人,編為一個隊。下設兩個中隊。犧盟干部訓練班配有步槍五十余支,手榴彈若干。槍支、給養(yǎng)、經(jīng)費均由當時舊政府供給,訓練課程主要有軍事、政治兩門,軍事課主要內容是野外訓練、列、投彈、射擊等項??h犧盟干部訓練班,遭到當時方山封建派別勢力和公道團的極力反對,他們散布謠言,說有公道團在,不需要再成立游擊隊等等。
1938年2月,日寇侵占離石,形勢日趨緊張。方山偽縣長郭子杰偽裝進步,大耍兩面派手法,表面上與犧盟會接近,實際想一手掌握武裝,極力擴大他的公安武裝。他挑選了閻軍連長張梅喜擔任了方山縣公安武裝連長,網(wǎng)羅當?shù)乇?、流氓,收容晉綏潰兵,使公安武裝擴充至一百五十人左右。1938年3月間,公道團團長、副團長與偽縣長秘密策劃要將公安武裝和縣犧盟游擊隊訓練班合并。當時迫于抗日救亡形勢的需要,縣犧盟會同意合并,想以犧盟干部為骨干,改造公安武裝。遂于1938年3月正式合并,成立了方山縣犧盟游擊大隊。
犧盟游擊大隊一成立,就存在著嚴重的新舊矛盾,互相摩擦,不久,將犧盟游擊大隊改為“方交游擊三支隊”(簡稱游三支隊),下設三個大隊,一大隊有隊員九十多人,駐郝家莊。二大隊有隊員八十多人,駐胡堡。三大隊有隊員七、八十人,駐后則溝。犧盟游擊大隊隊長思想反動,不斷擴充右翼勢力,大力排擠犧盟隊員,并聽信自稱“假朝廷”的邪說,裝神弄鬼,蠱惑人心,大搞封建迷信。部分犧盟隊員被逼離開回到縣犧盟會?!凹俪ⅰ钡却龝r機,圖謀大業(yè),于1938年春末的一天,與其同伙在后則溝發(fā)動兵變(也稱郝后兵變),打死三大隊長和參謀,當晚又去胡堡、郝家莊策動一、二大隊兵變,但未遂。郝后兵變后,部分右翼勢力一部分歸了閻匪第四專員公署保安團,一部分歸了趙承綬騎一軍??h犧盟隊員李祥慶等八九人去了臨縣隨營學校學習,其余大部分都回了各村。至此,方交游擊三支隊解體。
1938年夏季,中共方山縣委發(fā)動群眾,開展減租減息,在建立農(nóng)村農(nóng)、青、婦救會的基礎上,一面發(fā)展壯大黨的隊伍,一面狠抓武裝建設。各村在農(nóng)、青救會干部的領導下繼續(xù)進行自衛(wèi)隊訓練,挑選精明強干的自衛(wèi)隊員五到十人組成游擊小組,游擊小組除參加一般自衛(wèi)隊訓練外,還講授游擊戰(zhàn)術,射擊投彈,埋地雷。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清查戶口,盤查行人,傳送信件??h委根據(jù)毛主席“關于獨立自主山地游擊戰(zhàn)原則”的指示,在決死四縱隊擴充部的配合下,到一、二、三區(qū)為決死縱隊擴充兵員,組建方山抗日游擊隊。到1938年夏秋,方山抗日游擊隊經(jīng)上級批準,正式成立了一個連,約一百五十余人,駐開府。1938年,方山游擊隊先后為決死四縱隊擴充了近兩個營,約六、七百人,大約于1939年一、二月方山游擊隊也正式編為決死四縱隊游六團。
1939年12月,閻錫山充當了蔣介石反共的急先鋒,發(fā)動了晉西事變。當時趙承綬的騎一軍六團從交城調到方山,密謀抓捕在方山縣堅持工作的共產(chǎn)黨干部。被我黨察覺后,當晚轉移出大部分干部,次日早敵人將縣委書記、犧盟主任、公安局指導員等抓到臨縣,直至新軍占領臨縣后才得救出來,血的教訓使方山黨組織清醒地認識到在統(tǒng)一戰(zhàn)線中掌握領導權、槍桿子的極端重要性。
1940年1月,抗日民主政權剛一建立,縣委立即決定成立“方山武裝工作團”,指示各區(qū)建立游擊隊,并選派人員去三五八旅教導團學習,為各區(qū)成立游擊隊培養(yǎng)骨干。當時,閻匪舊軍潰散,敗兵亂竄,武裝工作團利用時機,收容潰兵槍支,武裝自己。1940年2月的一天,閻匪舊軍一個班,潰散在方山縣水溝灣村,武裝工作團聞訊后,趕往該村,英勇機智地收容了這支散兵,繳獲步槍十二支,沖鋒槍一支。同年一月底的一天,閻匪第七集團軍參謀長續(xù)靜山之老婆一行數(shù)十人,騎馬轉移回北路老家,被武裝工作團獲悉收容,當晚帶到橫泉村,在馬鞍內搜出德國造二把盒子槍三支,沖鋒槍一支。經(jīng)這兩次收容,武裝工作團發(fā)展到十幾人,并獲得了不少槍支。與此同時在各區(qū)委的領導下,各區(qū)游擊隊很快發(fā)展到六七十人。在武裝工作團基礎上,縣委成立了游擊大隊,領導各區(qū)游擊隊,縣里只有一個通訊班。當時游擊隊的主要任務是擴大自己,為正規(guī)部隊輸送兵員,粉碎敵人掃蕩。在此時間,三五八旅來方山縣擴兵,先后兩次,通過游擊隊和各村自衛(wèi)隊為三五八旅輸送兵員二百多人。
1940年春季,日寇發(fā)動大規(guī)模掃蕩。為粉碎日寇春季大掃蕩,中共方山縣委和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了戰(zhàn)時總指揮部,同時決定將三個區(qū)游擊隊集中回縣城進行整編集訓。通過整編,成立了方山基干自衛(wèi)連和方山游擊隊連?;勺孕l(wèi)連連長薛恩德、指導員令孤英,有隊員五六十人。游擊隊連連長李祥慶,指導員楊步月,下設三個排,一排長趙冬貴,二排長薛茂興,三排長王洪德。同年3月30日,整編剛剛結束,正在進行槍支、彈藥等裝備的分配,日寇在飛機的掩護下,從臨縣出發(fā)直入方山掃蕩,事前縣委和總指揮部有所覺察,進行了反掃蕩的一系列準備工作,決定當晚凌晨四時,縣級機關全部撤出縣城。但由于縣委為了轉移出四大動員的成果——糧食、現(xiàn)款、軍鞋,拖延了撤出時間,加之對敵斗爭經(jīng)驗不足,指揮不力,故遭敵人包圍,造成重大損失。游擊隊在掩護干部突圍,搶占西城梁時,雖遭重大傷亡(陣亡十幾人),但許多游擊隊員表現(xiàn)了英勇頑強,前仆后繼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。當時,游擊隊連第三排駐堡上,未遭受損失外,一、二排除少數(shù)突圍外,共被俘干部、戰(zhàn)士一百二十七人。
“三卅”事件后,地委派組織部副部長魏懷禮來方山處理善后工作,方山縣委沉痛總結了經(jīng)驗教訓,繼續(xù)進行了反掃蕩工作。不久,地委將興縣、臨縣、嵐縣、方山等縣的游擊隊統(tǒng)一編為獨四營,方山游擊隊連編屬獨四營第四連。期間,四連主要活動在方山縣境內,在堵截敵區(qū)貨物、送干部、轉情報、配合正規(guī)部隊反蠶食,反掃蕩的斗爭中做出應有的貢獻。
1940年夏天,日寇出發(fā)至石家峪,四連在掩護群眾轉移、伏擊日寇,起了很大作用。1940年秋天,興縣整軍后,四連回到方山,上級派方才庭、王祖清分別擔任四連連長和指導員,當時日寇已占領峪口,并發(fā)動了規(guī)模較大的秋季掃蕩,縣委改為游擊總隊部流動在溝門、馬坊等地。當時,決死四縱隊十九團駐后則溝,該團派王量、霍紹武等骨干,協(xié)助方山四連擴充整編,將方山四連整編為方山游擊大隊,駐馬坊蘇家灘,游擊大隊下設兩個中隊和一個直屬中隊,二中隊長王量,指導員霍紹武,三中隊長高兆祥,指導員成國政,直屬中隊長孟富,全大隊約有戰(zhàn)士二百多人,步槍一百多支。1940年秋末,縣游擊大隊所屬三個中隊,除方才庭、高兆祥等十余人外,全部擴充到?jīng)Q死四縱隊,不久,方山游擊隊隨縣政府到臨縣成莊溝、池家塔去住。
方山縣委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供稿
呂梁市委黨史研究室(市地方志研究室)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