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心匯處 幸福花開
——讀何南《微笑的格?;ā?/h3>
2023年02月11日 09:26:11
編輯:成柏

□ 邱華棟
讀何南的長篇紀實文學《微笑的格?;ā罚ㄇ嗪H嗣癯霭嫔纾?,頗感意外。
我讀過何南的多部小說,均以關心農(nóng)村、關心農(nóng)村學校、關心留守兒童為宗旨,且以其故鄉(xiāng)為故事發(fā)生地。這次,他赴高原采訪,將目光投向一群藏族孩子,將筆觸伸到遙遠的青海玉樹,我不由得對他又多了些了解。
《微笑的格桑花》傳達了這樣一個觀念:藏族孩子身上蘊藏著豐富的藝術細胞,如果有人能加以喚醒,他們必將不負眾望;如果有一個契機倏然降臨,他們身上的才情必會光華四射。而支教老師陳有龍正是這樣一個人,他和玉樹的“相遇”,就是孩子們發(fā)光的契機。陳老師以“大唐畫室”為主陣地,以丹青為媒,讓孩子們戰(zhàn)勝了自卑,筆下綻放出藝術之花。
何南用平實、細膩的筆觸,為讀者講述了陳有龍老師是如何來到玉樹,幫孩子們實現(xiàn)藝術夢想的故事,更“復盤”了孩子們?nèi)绾纬浞滞诰驖摿?,最終在國際國內(nèi)美術大賽上從嶄露頭角到頻頻獲獎的傳奇。個中艱辛與收獲、眼淚與花束,隨著生活的跌宕而起承轉合,自然是山重水復后,柳暗花明時。
掩卷而思,《微笑的格桑花》觸及到文化扶貧這個大命題。
“貧窮本身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自己以為命中注定貧窮或一定老死于貧窮的思想。”富蘭克林的話深中肯綮。對于貧窮,中國正視它且決心改變它,于是有了脫貧攻堅的全國一盤棋。
文化扶貧是扶貧的一部分。為此,從國家的頂層設計到中國作協(xié)的工作方向,都可見到“文化扶貧”這個“關鍵詞”。如《文藝報》《人民文學》《詩刊》《民族文學》《中國作家》《小說選刊》和中國作家網(wǎng)等都開設了主題專欄,作家出版社出版了“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叢書”等,使一大批優(yōu)秀作品得以涌現(xiàn)。
以孩子為主人公或孩子本身就是作者的作品自然也很多,我較為熟悉的就有《雪蓮花》《逐光的孩子》《沙海小球王》《大山里的小詩人》等多部。孩子的心靈是最純凈的,與孩子有關的文化扶貧才是扶貧之根。
在《微笑的格桑花》里,我們看到,陳有龍老師和藏族孩子們的成功既不是一蹴而就,更不是一帆風順的。大唐畫室建立之初,由于沒有學生,只能由班主任推薦。但一開始,這些孩子來畫室學美術受到科任老師或家長的阻撓。對此,何南在書中寫道:“陳有龍老師和多杰才仁老師也明白,因為不是小升初的必考科目,學習美術,短時間內(nèi)的效果是黑是白,沒有人知道。太陽出來了,雪會融化,草會發(fā)芽,人會溫暖;格?;ㄩ_了,你能看到它們或白或粉或紅或紫的笑臉,能嗅到它們的芳香,但學美術的效果怎樣,沒法驗證。”
他們還面臨著桌椅短缺、沒有畫具、看不到出路的尷尬。所幸,在學校、教育局、基金會和市州兩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下,他們最終克服了困難。在陳老師和孩子們看來,“夢想長著神奇的手,牽引著人去努力;夢想是個魔術師,能變出奇跡。”畫家夢,是大唐畫室的孩子們親近藝術女神的動力。何南告訴人們,對這些家境貧困的藏族孩子,“放棄就廢了,重視就對了,有愛就貴了,有理想就飛了。自從小小的他們和大唐畫室有了美麗的相逢,一切都變了模樣:他們告別迷茫,面前延伸出一條路,兩邊開滿鮮花,沿途蜂飛蝶舞,這路一直通到魅力四射的藝術殿堂”。
在藏語里,“格?!笔恰靶腋!钡囊馑?,格?;ㄒ步行腋;?。何南認為,在我們的生活中,像陳有龍老師這樣的人很多,他們都像極了格?;?,不懼挫折,追逐夢想,珍惜生命,創(chuàng)造幸福,為此而不遺余力。尤為可貴的是,何南的《微笑的格桑花》是以愛為基點的寫作,是作家責任感的體現(xiàn),也是文學的溫度所在。在這個角度下,《微笑的格桑花》又多了一層意義。 (據(jù)人民日報海外版)
□ 邱華棟
讀何南的長篇紀實文學《微笑的格?;ā罚ㄇ嗪H嗣癯霭嫔纾?,頗感意外。
我讀過何南的多部小說,均以關心農(nóng)村、關心農(nóng)村學校、關心留守兒童為宗旨,且以其故鄉(xiāng)為故事發(fā)生地。這次,他赴高原采訪,將目光投向一群藏族孩子,將筆觸伸到遙遠的青海玉樹,我不由得對他又多了些了解。
《微笑的格桑花》傳達了這樣一個觀念:藏族孩子身上蘊藏著豐富的藝術細胞,如果有人能加以喚醒,他們必將不負眾望;如果有一個契機倏然降臨,他們身上的才情必會光華四射。而支教老師陳有龍正是這樣一個人,他和玉樹的“相遇”,就是孩子們發(fā)光的契機。陳老師以“大唐畫室”為主陣地,以丹青為媒,讓孩子們戰(zhàn)勝了自卑,筆下綻放出藝術之花。
何南用平實、細膩的筆觸,為讀者講述了陳有龍老師是如何來到玉樹,幫孩子們實現(xiàn)藝術夢想的故事,更“復盤”了孩子們?nèi)绾纬浞滞诰驖摿?,最終在國際國內(nèi)美術大賽上從嶄露頭角到頻頻獲獎的傳奇。個中艱辛與收獲、眼淚與花束,隨著生活的跌宕而起承轉合,自然是山重水復后,柳暗花明時。
掩卷而思,《微笑的格桑花》觸及到文化扶貧這個大命題。
“貧窮本身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自己以為命中注定貧窮或一定老死于貧窮的思想。”富蘭克林的話深中肯綮。對于貧窮,中國正視它且決心改變它,于是有了脫貧攻堅的全國一盤棋。
文化扶貧是扶貧的一部分。為此,從國家的頂層設計到中國作協(xié)的工作方向,都可見到“文化扶貧”這個“關鍵詞”。如《文藝報》《人民文學》《詩刊》《民族文學》《中國作家》《小說選刊》和中國作家網(wǎng)等都開設了主題專欄,作家出版社出版了“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叢書”等,使一大批優(yōu)秀作品得以涌現(xiàn)。
以孩子為主人公或孩子本身就是作者的作品自然也很多,我較為熟悉的就有《雪蓮花》《逐光的孩子》《沙海小球王》《大山里的小詩人》等多部。孩子的心靈是最純凈的,與孩子有關的文化扶貧才是扶貧之根。
在《微笑的格桑花》里,我們看到,陳有龍老師和藏族孩子們的成功既不是一蹴而就,更不是一帆風順的。大唐畫室建立之初,由于沒有學生,只能由班主任推薦。但一開始,這些孩子來畫室學美術受到科任老師或家長的阻撓。對此,何南在書中寫道:“陳有龍老師和多杰才仁老師也明白,因為不是小升初的必考科目,學習美術,短時間內(nèi)的效果是黑是白,沒有人知道。太陽出來了,雪會融化,草會發(fā)芽,人會溫暖;格?;ㄩ_了,你能看到它們或白或粉或紅或紫的笑臉,能嗅到它們的芳香,但學美術的效果怎樣,沒法驗證。”
他們還面臨著桌椅短缺、沒有畫具、看不到出路的尷尬。所幸,在學校、教育局、基金會和市州兩級領導的關懷支持下,他們最終克服了困難。在陳老師和孩子們看來,“夢想長著神奇的手,牽引著人去努力;夢想是個魔術師,能變出奇跡。”畫家夢,是大唐畫室的孩子們親近藝術女神的動力。何南告訴人們,對這些家境貧困的藏族孩子,“放棄就廢了,重視就對了,有愛就貴了,有理想就飛了。自從小小的他們和大唐畫室有了美麗的相逢,一切都變了模樣:他們告別迷茫,面前延伸出一條路,兩邊開滿鮮花,沿途蜂飛蝶舞,這路一直通到魅力四射的藝術殿堂”。
在藏語里,“格?!笔恰靶腋!钡囊馑?,格?;ㄒ步行腋;?。何南認為,在我們的生活中,像陳有龍老師這樣的人很多,他們都像極了格?;?,不懼挫折,追逐夢想,珍惜生命,創(chuàng)造幸福,為此而不遺余力。尤為可貴的是,何南的《微笑的格桑花》是以愛為基點的寫作,是作家責任感的體現(xiàn),也是文學的溫度所在。在這個角度下,《微笑的格桑花》又多了一層意義。 (據(jù)人民日報海外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