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緒仿康熙郎窯紅觀音瓶
□ 韓思元
最美中國紅,紅色從古至今一直是中華民族喜歡的顏色,紅色代表著喜慶,吉祥,富貴。紅釉瓷器一直被譽為千窯一寶,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顆閃耀的明珠。
汾陽市博物館藏有一件郎窯紅觀音瓶,1997年5月,我國著名古陶瓷鑒定專家耿寶昌先生、張浦生先生和趙志強先生來呂梁進行國有文物鑒定,該瓶鑒定為國家二級文物,命名為“光緒仿康熙郎窯紅觀音瓶”。
觀音瓶創(chuàng)燒于清代康熙時期,因為器型如觀音妙曼的身材,所以又被稱為“觀音尊”。該瓶,高32.5厘米,口徑10.5 厘米,足徑 12 厘米。尊撇口,短頸,圓肩,長斂腹,近足處外撇,圈足。外施紅釉。造型端莊規(guī)整,釉色紅艷光亮,是光緒仿康熙郎窯紅觀音瓶的典型作品。
從考古資料看,我國唐代已開始利用銅燒出紅色,北宋年間,鈞窯燒出了“鈞紅”的銅紅釉瓷,但由于鈞窯的燒制工藝還不成熟,紅釉中往往摻雜紫色等其他顏色。元代景德鎮(zhèn)才開始少量生產(chǎn)高溫銅紅釉瓷器。
明永宣年間,景德鎮(zhèn)瓷匠燒出了近乎完美的銅紅釉瓷器,從顏色的色澤和純度都超過了“鈞紅”,當時皇室將這種銅紅釉瓷用作祭祀,所以被稱為“祭紅”,又名“寶石紅”。
康熙四十四年(1705),江西巡撫郎廷極到景德鎮(zhèn)主持御窯廠工作。當時的康熙皇帝十分熱愛陶瓷,尤其是喜好古代瓷器,于是為康熙帝仿制古瓷的任務(wù)就落到了郎廷極的身上。但是在燒造“祭紅”的時候郎廷極遇到了極大的麻煩。眾所周知,銅紅釉對燒成的溫度要求苛刻,最理想的溫度是在1250℃到1255℃之間,在上世紀80年代,景德鎮(zhèn)建國瓷廠用現(xiàn)代化的氣窯燒制銅紅釉時,都是經(jīng)歷多次失敗后再更改釉料配方、升溫曲線、甚至改變瓷器入窯時的碼放位置后才燒制成功。這種情況對于沒有測溫裝置的古代柴窯來說,想要燒制成“祭紅”可謂難上加難。
后來經(jīng)過無數(shù)次的試燒,郎廷極最終研制出一種以他名字命名的銅紅釉瓷器,“郎窯紅”。相比“祭紅”,“郎窯紅”的發(fā)色更鮮艷,透明度更強,口部釉面有明顯的流動,從而形成自上而下由淺入深的顏色過渡,器物里外開片。郎窯紅是中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,它的特點是:色彩絢麗,紅艷鮮明,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