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中登上頂山
□ 雒曉利
4月29日,一個大風凌厲的日子,在中陽縣城的公事完結(jié)后正午一點,返程尚早,我臨時動議,到心儀多時的上頂山走走。我對上頂山牽掛,主要因為它是中陽境內(nèi)最高的山,眾口相傳其高峻雄偉氣勢磅礴,登臨高山會獲得愉悅的生命體驗。
有好友相勸,今天風太大,上山不易,還是另擇時日好些。眾朋友都是本地人,多是勸阻的意思,建議在風和日麗之時上山,會有更開心愉快的旅行。
眾人說笑中,我略作思索,逆風攀登高峰,何嘗不是一種新體驗、新感覺?就權作一個小小的自我挑戰(zhàn)吧?;勖粜值荞{車做向?qū)?,我們平平靜靜地出發(fā)了。
車行至關上,從左側(cè)入山口,只見有身著紅軍道具服的一群人,簇擁在關上戰(zhàn)斗紀念碑旁。紀念碑前后的場地小,臺階過于狹窄,上行下行的人擠成一團。紅軍東征時,劉志丹作為軍團長在這兒指揮打過一個勝仗,建黨百年讓這兒的關注熱度升了溫。相對于上頂山方向,則是只有我們的一輛車駛?cè)搿?/p>
沿路駛?cè)耄痪o不慢向上頂山靠近,逐步領略中陽第一山的風景構成。溝夠得上深了,足足有半個小時的路程。穿山開辟的道路陡立斗折,車不時發(fā)出低沉掙扎的喘息聲,有三處幾乎要后退,車行爬山路約有20分鐘,遠遠地看到了一座獨立高處的山頂,那就是上頂山之頂了。
慧敏問,車還能勉強走一段,開車走,還是咱自己走?
我答:既然專為上山而來,還是爬山有體驗和獲得感,走吧!
他接了一句:走路風很大,真不好走,開車走吧,車走一段少一段。
我回答:風再大總不至于把人吹倒,咱就痛痛快快來一把風中登上頂山。
停車,下車,迎面便是呼呼而來的大風。原在車中渾然不覺,下車來方便能感覺到山塬之上大風的力量,外衣被吹得鼓起,褲管明顯偏向了一個方向,腿上涼颼颼的,上身在風力作用下前傾,甚至還搖晃。
緊盯著不遠處的山尖,一步一步朝前走,風的阻力固然有,但影響不了腳下的選擇,兩人陪伴著,相互拉呱說笑。先遇到的是沙棘叢,與我平日所見過的截然不同,是獨立生長著的,像是樹的樣子,又是一叢一叢地聚攏著,有的長得很高,只是無論如何也沒有長成樹,看不到干,看到的是密密麻麻的枝葉。山頂上常常是大風,沙棘叢沒有報團,而多是獨立生長,不能不說是一種奇特現(xiàn)象。細細一看,沙棘叢不論相互間距離遠近都在背風坡,選擇在生長條件相對較為寬松的地方扎根,這是自然法則,不需要多做研究,也不需要非要整出一套生長智慧來,自然的安排便是自然。
走著走著,越來越到了高處,風越來越大了起來。赫然從山坡上冒出來的石盤石崖石造型,讓眼前豁然開朗。此景在呂梁山上并不多見,頂著風走到跟前。石盤很是寬闊,倘是風和日麗的下午,躺在曬得熱乎乎的石盤,自在地遐想一番,不失為一件美事,可惜時不我待,只能期待下一次了。石盤之下,石崖交錯,能夠構想成多種造型,煞是好看。崖石底部有人用圍欄圍了起來,是圈養(yǎng)牛羊驢騾馬用的,自然造型經(jīng)如此折騰顯然大煞風景,但細細想來,游玩只是消遣,消遣無非就是消遣,而養(yǎng)殖是為了謀生,在謀生面前消遣所需是渺小的,不值當?shù)模簿桶驯г蛊较⒘讼氯?,生發(fā)出對勞動的敬意來。
在石盤邊逗留幾分鐘后,繼續(xù)向山頂進發(fā),緩坡驟然陡立起來,風勢加大,腳步不穩(wěn),真正意義的登山開始了。處處都逆風,兩股戰(zhàn)戰(zhàn),身體搖擺不停,艱難邁步二百米的樣子,忽然感覺輕松起來,原來是坡下的樹林阻擋減弱了風力,把身子壓低后大風威勢竟然若有若無,剛剛經(jīng)歷過艱難,對輕松的體會更為珍惜。在樹林的庇護下走了三十米,行將走進更高更難走處,兩人不約而同地停頓下來休整蓄力。
庇護處固然安穩(wěn),但庇護之下沒有遠方,明知風迅猛,偏向高處行,我們向山頂發(fā)起了沖鋒。此時距離山頂約三十米的樣子,每一步都要用力走,每一步都要專門壓著才能站住,但每一步都站立不穩(wěn),大風裹挾著身體左右發(fā)力,呼吸急促而困難,頭發(fā)發(fā)緊,頭皮生疼。我和慧敏相互看著對方,彼此間沒有說話,但在眼神中傳遞著相互的鼓勵,和無言的信賴。下定決心,一步一步朝前走,從緊要的幾步,再到緊要的幾步,好不容易走到山頂。艱難是肯定的,超出了我當初的預想,但并沒有朋友們勸阻時所稱道的難,事非經(jīng)過不知難,緊要處只有幾步。
登頂不易,出于對行路難的饋贈,和正常的獲得感,我興致匆匆地希望有好多發(fā)現(xiàn)和驚喜。山頂面積不寬,所見的是散落在地的破磚,窯洞的舊建筑框架尚存斷壁殘垣。如此高山,能有如此建筑,豈止費了九牛二虎之力。山頂之上,極目遠方,視線異常開闊,一覽眾山小,群山一片蒼茫,遠處近處山體綿延,頗似大海洶涌澎湃,我在波濤之中實乃滄海一粟,大山磅礴雄渾,登高望遠的妙處正在這里,上頂山名不虛傳。
山頂上逗留了一小會,愜意而返,風依舊大,但此時渾然不覺,人們常說的“上山容易下山難”,此時于我而言,最真切的感受是:下山容易上山難。特別是剛剛經(jīng)歷過逆著大風上山,體力消耗較大,心理壓力也不小,兩相比較,下行穩(wěn)住腳穩(wěn)住方向即可,下坡路好走多了。
此番迎風登山還有一大收獲,山頂之上沒有順風,只要有風皆為逆風,無所謂順風逆風,登臨者四處都是接受大風的考驗,這或許就是利用山頂之風發(fā)電的道理。
下得山來,帶著熱乎勁,我在《中陽縣志》上查閱了關于上頂山的記述,“上頂山高達2100.7米,為全縣群山之最”“古稱九泉山,因四周有九股泉水噴溢而得名”……縣志中多處出現(xiàn)上頂山,說明了它作為標志性高山的重要性。
上頂山之行告竣,風中登臨的特殊體驗會讓我對上頂山的印象更深刻些,因為經(jīng)歷過登山的不易。